清亡后太监都去哪了?一段清宫秘史,揭开太监集体“消失”的秘密

由于家中实在养不了那么多孩子,年仅八岁的孙耀庭就被父亲“私白”了,私白在古代并不少见,主要是生活贫困的人为求生存,自行切割的方式。

到清朝中后期,私白的人越来越多,皇宫养不了那么多的太监,清政府一度下令禁止私白,但是无济于事。

私白导致死亡的人不在少数,就连成年男子私白后忍受不住疼痛再加上伤口感染,很多人甚至撑不到进宫的那一天就一命呜呼。

八岁的孙耀庭被父亲用刮胡刀私白后,在床榻上躺了两个月才能下地行走,等父亲把他送进宫时,清政府气数已尽。

宫廷里的大太监本来不想收孙耀庭,但是看他年纪尚小,可怜兮兮,就破例收了这最后一个太监。

仅仅进宫当了两年太监,1912年清朝的宣统皇帝宣布退位,封建最后一个王朝宣告结束。

然而,当时皇室成员还是可以居住在紫禁城内,因此孙耀庭也不算“失业”。

到了1924年,冯玉祥带兵进驻北京城,驱逐紫禁城里的所有人,孙耀庭这才算是“失业”。

冯玉祥将溥仪等一干皇亲国戚的去处记录得清楚明白,但是对于宫中那一千余名太监的去向只字未提。

直到新中国成立后,有记者采访孙耀庭,询问他1924年被驱逐出宫后的去向,孙耀庭这才道出太监消失的内幕。

万寿兴隆寺

孙耀庭被驱逐出紫禁城后,跟随宫里的太监来到北京城郊的一座小寺庙万寿兴隆寺。值得一提的是像这样的寺庙在北京城周边有大大小小26座,里面居住的不是和尚,全是太监。

有人可能会感到好奇,寺庙一般不是给僧侣居住的吗?为何这寺庙中住得全是太监?其实,这种专给太监居住的寺庙早在明朝初期就有了。

太监和寻常人不一样,他们老了是没有后代养老送终的,而且皇宫里不会有专门给太监养老的地方,太监老后,朝廷会派发一定的盘缠,让他们回家。

朝廷给的盘缠远远不能够保证太监们的养老需求,为了让自己老年生活能过得比较幸福,太监们自发成立了一个隐秘组织“养老义会”。

养老义会专为保障太监老年生活,太监们会主动把自己挣的钱放进养老义会,然后拿来修建庙宇,或者是存在养老义会,让自己老了能有个去处也不用为吃穿发愁。

养老义会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养老院,只不过它是由太监们自发组织的。要知道,在封建皇宫中,太监的人数庞大,他们秘密组织这样一个机构在朝廷是不被认可的,很容易引起掌权者的猜忌,一经发现连人带庙都会被处置。

因此,为了大家的利益更是为了自己的利益,养老义会只有宫中太监知道。

只要是进宫的太监,都可以参加这个组织,由于组织的隐秘性,太监对于外人只字不提。

比如前面提到的万寿兴隆寺,它是由乾隆年间的督领太监刘钰等十一人筹建的,寺庙虽小却五脏俱全,寺内的物资足够太监们养老,从外观上看去,这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甚至有些破败的寺庙。

在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这段时间,这些清朝最后的一批太监就生活在北京城周边大大小小的26座庙宇之中。

归宿

清朝覆灭后,太监们就在北京郊区的寺庙内居住,太监们于乱世中安生,过得也算安稳

后来北平解放,党和政府关注到这一批晚清留下的太监们,此时距离清朝覆灭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,许多太监已经离世。

剩下的太监也年老多病。出于人道主义关怀,政府将这些散落在北京四处的太监们集中起来,统一照料。

在政府的关怀下,他们生活得安康幸福,为了感恩政府的照顾,有的甚至每天烧香拜佛,为那些照顾他们的人祈福。

时光流转,到了1992年,此时清朝得太监只剩下了孙耀庭一人。

因为孙耀庭见证了从晚清到改革开放后近的中国,算得上是一部活着的史书,所以有很多对那段历史感兴趣的媒体记者来采访孙耀庭。

这时的孙耀庭已经90岁高龄,但是一提起往事他都能滔滔不绝,尤其是他亲身经历了中国的历史变迁,感触良多。

当问到生活近况时,孙耀庭热泪一下子涌出,他说社会越来越好了,要是放在旧社会,像他这样的人,早就无人问津,饿死街头。

1996年,这位中国最后一名太监与世长辞,随着他的离去,中国几千年的太监制度正式画上了一个句号。

结语

太监,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不可谓不长。纵然史书上太监权倾朝野,但那只不过是少数,大多数太监都只能像晚清得太监一样,为了老年生活谋求出路,甚至他们的结局还不如晚清的太监。

太监,说白了,不过是封建制度下的一群苦命人罢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Copyright © 2022 九州天命装备站 - 装备获取&角色养成活动 All Rights Reserved.